非法使用AI的法律科普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吴老师。 2025年开年,有一项科技彻底‘刷屏’了,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就是它 ——DeepSeek智能助手!
但你们知道吗?这项改变世界的技术,正在被滥用! 全国人大代表雷军在两会上呼吁:必须加强 AI 换脸侵权治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5.1 法不可违》,看看AI时代,法律如何保护我们。
先看一个真实故事:摄影师陈某在抖音发了古装视频,某公司却偷偷把视频里的人脸换成用户的,还收费! 同学们觉得这家公司的行为对吗?不对,这是违法行为!如果你们遇到类似的侵权行为,第一时间会想到用什么保护自己呢?
说得好!用法律。请同学们思考,法律在该事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我们接着看。
第一,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它明明白白写着:‘可以创作视频,但不能盗用别人的’,这就是指引作用。第二,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法院判这家公司赔偿 7500 元,说明法律能判断‘行为是否合法’,这是评价作用。第三,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不管是小公司还是大平台,违法就要付出代价,这就是强制作用。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呢?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而是否属于“违法行为”并不是由我或者同学们决定,判断是否属于违法行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行为违反了某项法律规定、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并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才构成违法行为。现在我们知道了违法的定义和法律的作用,那违法行为还有不同“类型”,老师来考考大家的“法律眼力”。
阅读材料并思考:这三个案例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不同?首先,我们可以发现,三个案例中的违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很明显,”AI“一键去衣”技术,卖出深度伪造不雅照片近7000张“的行为更为恶劣,并且社会危害性更大。
其次,细心的同学能够很快地发现,这三个案例都违反了法律,但是都违反了不同的法律规定。分别是《著作权法》、《民法典》、《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最后,三个案例中滥用AI技术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这是由于违反的法律不同,以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三种违法行为所受的惩罚也不一样。通过三个违法使用AI换脸技术的案例对比,相信同学们不难看出,”违法行为“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又叫”严重违法行为“,也叫”犯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例如借钱、签订合同,商业宣传等等,都要受到民法典规范。”欠债不还、未经同意使用他人图片进行宣传“等都是常见的民事违法行为。一旦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就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民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赔礼道歉、停止侵害、消除危险“等等。
在案例二中,赵某用 AI 伪造犯罪现场发网上,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会被罚款、拘留。比如旅游时故意损坏文物、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也算这类。 这些行为都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同学们要重点记住行政处罚里的罚款和行政拘留。
在案例三中,技术员用 AI“一键去衣”做了 7000 张淫秽图,这是刑事违法行为。故意sha人、抢劫、故意伤害致人重伤都属于犯罪,应当受到刑罚处罚。 刑罚处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同学们需要重点记住拘役与罚金。
接下来,老师教大家三招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 “法律诊断术”。第一招,看违反的法律,违反《民法典》的就是民事违法行为。第二招,看社会危害程度,不同行为对社会危害不同。第三招,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像拘留、罚款是行政违法的后果,拘役、罚金则对应刑事违法。掌握这三招,大家都能成为 “小法官”!
最后,老师有几句话想送给大家:无论技术如何革新,法律始终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底线:它规范行为、评判是非、捍卫秩序。愿你们知法于心、守法于行,做数字时代的理性公民,让科技与法治共绘文明蓝图!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所有内容,感谢同学们的倾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