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经验分享

大家好!我是文山市思源实验学校的黄应晶,受教科室领导的安排,我很荣幸参加小学科学教学经验交流会。我感到很激动!其实领导安排我作教学经验介绍,我感到非常的惭愧。上一学年我承担三年级三班的科学教学和数学教学工作,虽然科学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并没有多少经验可谈。我刚刚接手这个班级才一年,这个班级在我接手之前语文数学都是年级的最后一名,我接手以后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就跟家长承诺科学成绩将会成为年级第一,过去的一年里,在家长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完成了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只是付出了一定的教学实践劳动。本次经验分享旨在将我在科学教学中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涵盖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的优化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助力他们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如有不妥处,尽请各位领导、各位同行指教。
我将从以下这几点跟大家交流:1.科学教育的重要性、2.精心备课,为高效课堂奠基,3.活力课堂,开启科学探索之旅,4.巧妙设计课后作业,巩固科学知识,5.高效复习,系统巩固知识。
一、引言,在这部分,我要跟大家分享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就像给孩子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科学知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周围世界,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更是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学科的基础。比如孩子们在实践基地种菜,看着种子发芽、结果,比课本上讲光合作用生动多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孩子们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保温杯,孩子们既学会了环保又懂了热传递的原理;这些动手活动比死记硬背有意思,孩子玩着玩着就学会了观察和思考。科学课还能帮孩子打好学习基础。小时候爱做实验的孩子,初中学物理化学特别轻松。这就是科学课培养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只有大家认识到科学教育不是应付期末考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成绩和素养。
精心备课,为高效课堂奠基,我的备课分为三个阶段,寒暑假期间我会备完整本书的内容,在这个阶段我一般先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看相关章节的课程视频,从小红书等网站寻找相关章节的优秀教师的微课视频,学习如何授课,在希沃里面按照双主四驱的模版制作课件和学习单,开学前的第四学期集体梳理知识点时进行二次备课,在上课的前一天晚上又进行第三次备课,我主要依据以上六点进行备课。
小学科学备课中,研读教材是打好教学基础的关键环节。 1.深入研读教材,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在备课时,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全面深入地研读教材。首先要进行全册教材的整体解读,把握教材的整体框架、知识体系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胸有全册”。 2.结合《教师教学用书》,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科学知识、探究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方面的要求。再进行单元解读,明确每个单元的主题、教学目标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对每一课进行细致解读,包括每一幅图、每一段文字、每一个提示语和结论,真正读懂教材的内容安排和作者的编排意图。 3.还要挖掘教材的生活联系点。科学源于生活,研读时要找出教材与生活的结合处。例如《天气》这个单元可结合本地天气情况,让学生记录一周气温、降水,将教材知识转化为生活体验。 总之,研读教材要站在学生角度,让科学知识从教材走向生活,从理论落到实践。
在小学科学备课时,学情分析是优化教学的关键环节。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识,以及在之前学习中掌握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贴合学生的需求。 以三年级 “天气” 单元为例,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表现为:日常能观察到晴、阴、雨等天气现象,知道温度高低会影响穿着,部分学生通过电视天气预报认识了基本天气符号,但对 “降水量”“风向” 等专业概念缺乏准确认知。此前学习的 “季节变化” 知识,为理解天气周期性变化奠定了基础,但测量工具的使用技能尚未系统掌握。
在小学科学备课中,深入分析考点是提升教学质量、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我通过研究试题发现像 “水的三态变化”,考点不仅包括水在固态(冰)、液态、气态间转变的条件,还涉及相关生活现象的解释,如冬天窗户上冰花的形成。我在教学中就重点讲解相关生活现象的解释,并要求学生掌握。这样教师能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掌握科学知识 。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制定明确、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例如,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声音传播的条件和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确保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达成目标,并通过教学评价检验目标的完成情况。
精心设计教学导入环节,采用有趣的故事、实验或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光的折射”时,可以通过“筷子在水中变弯”的现象引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包括知识讲解、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等,使教学过程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在实验探究环节,要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教学资料,如图片、视频、动画等,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太阳系时,可以播放太阳系的科普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结构和行星的运动。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提前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学科,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形成。高效的科学课堂能让学生在有限的 40 分钟内,既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实验、分析等核心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是提升效率的有效方式。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更易内化,实验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分析、总结,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特点,能让课堂效率事半功倍。 实验教学可从直观演示入手。在 “水的沸腾” 一课教学中,我不再单纯讲解沸点概念,而是让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记录水温变化和气泡状态。学生发现水温升到 100℃时持续沸腾,气泡不断上升变大,直观感受到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比课本描述更易理解。 又如讲解 “摩擦力” 概念时,我设计两组实验:让木块在光滑桌面和铺有砂纸的桌面滑动,比较用力大小;改变木块上的砝码重量,观察拉力变化。学生通过数据对比,清晰发现 “接触面越粗糙、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 的规律,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知识形成过程,避免了被动听课的低效。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主动获取知识,既掌握了科学方法,又提升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