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血压控制培训

各位同仁,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介入AI课堂,我是剑哥,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关乎主动脉夹层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话题 —— 急性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中,围手术期的血压控制策略。这类疾病就像主动脉壁上藏了个 “定时炸弹”,血压波动哪怕一点点,都可能让夹层扩展、血管破裂,而科学的血压管理,正是拆弹的核心技术。
我们先看术前阶段。这里的关键词是 “快速且精准”。患者入院后,我们要在 20 到 30 分钟内把收缩压降到 100-120毫米汞柱,心率控制在 60-80 次 每 分。为什么这么急?因为主动脉壁的剪切力和血压、心率直接相关,降得慢了,夹层可能顺着血管一路 “撕裂”,后果不堪设想。但降压不是 “一刀切”。比如 65 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收缩压得放宽到 110-130毫米汞柱,太低了会影响脏器供血;如果合并冠心病,还是得严格控制在 100-120毫米汞柱,保证冠脉灌注;要是有脑血管病,120-140毫米汞柱更安全,避免脑缺血;而脊髓损伤高危人群,平均动脉压必须维持在 90毫米汞柱 以上,这是脊髓供血的 “红线”。
在药物选择上,β 受体阻滞剂是绝对的 “主力”,像艾司洛尔静脉推注能快速起效,美托洛尔口服可长期维持。它不光降血压,还能减慢心率、降低左心室收缩力,从根源减少主动脉壁的剪切力。这里要提醒大家,没控制好心率前,千万别先用硝普钠,它可能反射性让身体释放儿茶酚胺,反而加重夹层。
再说说术中管理。手术中血压就像 “走钢丝”,既不能太高导致血管撕裂,也不能太低影响器官供血。根据手术阶段灵活调整血压目标,并始终确保重要脏器灌注。麻醉方式也有讲究,大多数患者首选全身麻醉,方便快速调控血压;但高风险患者,比如呼吸功能差、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局部麻醉更合适,能实时监测神经功能。
支架释放时的血压控制尤为关键,此时建议将平均动脉压控制在 100毫米汞柱 左右,这能帮助支架精准锚定,减少移位风险,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同时,必须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上下肢对比着看,再盯着尿量 —— 每小时超过 30ml,才能保障器官灌注。
最后是术后阶段。术后血压要 “稳中有降”,收缩压维持在 100-120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 60-70毫米汞柱,脊髓缺血高危患者还是得保持平均动脉压超 90毫米汞柱。用药要逐步从静脉过渡到口服,比如 β 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或者 ACEI/ARB 类,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选择。
万一出现低血压,收缩压低于 90毫米汞柱时,先输乳酸林格液扩容,还没反应就用去甲肾上腺素,千万别用多巴胺、肾上腺素这些可能加快心率的药,它们会增加主动脉壁负担。同时得盯着心率、尿量,观察有没有下肢麻木(脊髓损伤)、腹痛(内脏缺血)这些危险信号,定期做主动脉 CTA,看看支架位置、有没有内漏。
总结一下,急性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的血压管理,是贯穿术前、术中、术后的 “生命线”:术前快降且精准,术中稳定保锚定,术后平稳防并发症,始终盯着尿量和器官灌注。记住,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数值,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调整,才是最高明的策略。 希望这些要点能帮大家在临床中诊疗和护理中更有底气,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谢谢大家,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