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微课之市场的概念

用户_hBU*4IZf

此视频模板适用于老师制作课程。

视频脚本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一个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 ——“市场的真面目”。

可能提到 “市场”,大家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具体的画面,但今天我们要跳出固有的认知,真正看懂市场到底是什么

早上上学路上买一杯奶茶,课间在网上下单一本练习册,这些我们每天都在做的小事,其实都是在参与市场活动。市场从来都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它就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我们的日常紧密相连。

在古代,市场确实就是固定场所:集市、庙会、街边菜摊,买卖双方必须面对面。到了现代,超市、商场延续了这种模式。但手机点外卖,企业网签合同,这些没有固定地点的交易还算市场吗?如果只用场所来定义显然说不通了

下面咱们来重新定义市场。

现代市场的核心,已经从 “交易场所” 转变成了 “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简单来说,只要有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不管有没有固定的地方,都能构成市场。在现代市场里,“关系” 比 “场所” 重要得多。

以双十一为例:数亿消费者、百万商家、支付平台、物流体系,全部在线上完成匹配。没有固定场所,却形成了全球最大单日交易。这正说明,当关系网络足够高效,场所反而退居其次。

那市场的主体是谁又是怎样参与的呢

其实市场里的买方不止你我这样的消费者,还包括:消费者市场,买奶茶的你;生产者市场,奶茶店采购牛奶茶叶等,总之需求来源越多元,市场越丰富

而卖方的范围就更广泛了,小到路边的商贩,大到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型企业,以及外卖平台这些服务机构 —— 只要能提供商品或服务,都可以成为市场的卖方。

有了参与的人,接下来就要看 “交换什么”,也就是 “市场客体”

很多人以为市场上交换的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 “有形商品”,比如手机、衣服、书本这些;但实际上,“无形服务” 也是市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同样是市场上交换的对象。

它是怎样交换而实现消费的呢

交易成立需要三个条件:1、需求;2、供给;3、等价交换;缺一不可,否则市场停摆

最后咱们做一个市场定义的总结

把前面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买方 + 卖方 + 客体 + 等价交换 = 市场。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用一个校园里的例子来验证一下 —— 校园二手书交易群。在这个群里,买方是需要二手书的同学,卖方是要卖书的同学,交换的客体是二手书,交易条件是双方商量好的价格。你看,买方、卖方、客体、等价交换这四个要素都齐了,所以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小型市场。

希望通过今天的内容,大家能跳出 “市场就是固定场所” 的传统认知,真正理解现代市场的本质,课后,欢迎大家多留意生活中的细节,找找那些 “隐形市场”,下次课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为我推荐
咨询
预约
干货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