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狮历史民俗微课

用户_@!4LuZST

此视频模板介绍了醒狮的历史由来和具体习俗。

视频脚本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新画,这是我的小伙伴小狮傅,今天这节微课,我们将一同走进醒狮的世界,了解它的文化内涵,学习基本步型和中架狮型。

醒狮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对醒狮有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醒狮的文化背景。

醒狮原名瑞狮,起源于广东佛山,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相传在远古时期,广东南海一带发生了瘟疫,人们无计可施。这时出现了一只神狮,它走过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人们认为是狮子带来了好运和吉祥,于是开始模仿狮子的动作和神态,逐渐形成了舞狮的习俗。后来,人们将“瑞狮”改名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以此寄托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期盼。

醒狮萌芽于明清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醒狮逐渐融入了武术、舞蹈、音乐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如今,醒狮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高校,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应当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不断推动醒狮文化发扬光大。本学期我们的醒狮课程,就是要带领大家从基础学起,逐步掌握醒狮的技艺,感受其中的魅力。

了解了文化背景,咱们先来做好准备活动,避免运动损伤。

大家跟着我一起,先慢跑3圈,让身体慢慢热起来。接下来是徒手操,一共8节,每节做4个8拍。

第一节头部运动,双手叉腰,慢慢低头、抬头,左右转头,再顺时针、逆时针绕圈,动作要缓慢,活动开颈部。

第二节扩胸运动,双臂打开,然后收回胸前交叉,扩胸时尽量打开,感受胸部的拉伸。

第三节绕肩运动,双手自然下垂,肩膀向前绕圈,再向后绕圈,放松肩部。

第四节腰部运动,双手叉腰,顺时针、逆时针转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

第五节膝关节运动,双脚并拢,屈膝下蹲再起身,活动膝关节。

第六节正压腿运动,一条腿伸直向前,脚尖朝上,身体前倾,双手尽量够脚尖,感受大腿前侧的拉伸,两腿交替进行。

第七节侧压腿运动,侧身站立,一条腿伸直向侧面,脚尖朝上,身体向侧面倾斜,拉伸大腿内侧,同样两腿交替。

准备活动做完了,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基本步型,这是学好醒狮的基础,大家一定要认真练习。

第一个步型是马步,动作要领是:双脚分开,距离约为三脚半宽,脚尖微微内扣。膝盖弯曲,大腿与小腿的夹角约130°-140°,重心下沉。上半身挺直,稍前倾,收腹、含胸、拔背,头部端正,眼睛平视前方。

大家跟着视频中的师范动作进行练习,注意练习过程中的细节,重心要稳,膝盖不要超过脚尖。

从并步转换成马步时,双脚向两侧分开,同时屈膝下沉,形成马步。

第二个步型是并步,要求双脚并拢、身体挺直,作为所有步型的基础,确保身体稳定。

大家请看视频动作示范,并跟着一起练习,做并步时要注意身体重心下沉,连脚并拢靠近。

请看侧面动作示范,从侧面,我们可以更清晰直观的看到并步的细节。

第三个步法是开合步,动作要领为马步站立,重心下沉,双脚快速向中间跳并拢成并步,前脚掌着地,屈膝缓冲,再迅速跳回分开成马步。

请看动作示范,开合步要注意各动作之间的协调性和连贯性,大家跟着我多练习几遍这些步型,醒狮的步型是醒狮技术动作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基本步型才能更加顺利地学习后序醒狮的技术动作,我们把每个动作都做标准。

掌握了基本步型,我们来学习中架狮型。中架狮型是醒狮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姿态,需要两人配合完成。

狮头的动作要领是:在马步的基础上,上体前倾,臀部后顶,同时保持腰部挺直,双臂前伸至胸前,肘关节微曲,双手紧握短棍,保持与地面水平。

狮尾的动作要领是:保持马步,上体前趴,腰和脖子保持笔直,头顶置于狮头的臀部,两手扶住狮头的腰部。现在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人当狮头,一人当狮尾,按照刚才讲的要领练习中架狮型。狮头要控制好短棍的水平,不要塌腰;狮尾要跟紧狮头,保持身体挺直。两人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展现出狮子的形态。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学到这里。

我们回顾一下,了解了醒狮的文化背景、起源、分类和特点,学习了基本步型和中架狮型。这些都是醒狮的基础,课后大家要多加练习,熟练掌握。最后,我们来做一下放松活动,抖抖手、抖抖脚,放松一下肌肉。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对醒狮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课程中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为我推荐
咨询
预约
干货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