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微课

用户_Q(Bt7blC

此视频模板对《荷塘月色》这篇课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视频脚本

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要一同漫步在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里。这篇散文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明珠”,字里行间流淌着如水的月色、如诗的荷塘,更藏着作者对美的极致追求。

今天,我们就聚焦文中4-6段,在文字构建的光影世界里,感受那份独属于夏夜的静谧与灵动,更要解锁朱自清先生“以文作画”的写作密码。 请大家先跟着老师一起朗读4-6段,在朗读的过程中,试着在脑海里勾勒出画面。我们可以给这三段分别拟上小标题。第4段聚焦荷塘本身,我们可以叫它“月下荷塘图”。这里有荷叶的舒展、荷花的娇羞、荷香的缥缈;第5段转向月光与荷塘的交融,不妨称它“荷塘月色图”。月光如何洒在叶上、花上,又如何穿过树影落在地上,都藏在字里;第6段则将镜头拉远,呈现“荷塘四周图”。树影、灯光、蝉鸣与蛙声,共同织就荷塘之外的朦胧夜色。大家也可以试试用AI工具给每段生成几幅画面,看看AI捕捉到的光影与你想象中的是否一致。或许你会发现,文字能唤起的想象,远比图片更丰富——这正是散文的魅力。

当画面在心中铺展开来,我们就要走进语言的肌理,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用文字 “调色”“构图”,让寻常荷塘变成传世美景的。 先看描写荷叶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这里用了两个很有特点的叠词,“曲曲折折” 一下子就勾勒出了荷塘蜿蜒的轮廓,“田田” 则让我们感受到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绵远不绝的样子。这种叠词的运用,让音韵整齐、和谐舒缓,读起来特别朗朗上口。再看后面的比喻,把荷叶比作 “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 写出了荷叶的高耸挺拔,而舞女的裙在旋转时会展开,这又让我们想到荷叶的浑圆舒展,仿佛能看到月光下,荷叶像舞女一样翩翩起舞,轻灵又高雅。

再看描写荷花的部分:“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袅娜”“羞涩”,把荷花当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人,盛开的荷花像姿态柔美的女子,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像害羞的小姑娘,生动地写出了荷花不同的美。还有精彩的比喻,把白花比作 “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想想看,在月光的照耀下,这些荷花是不是像明珠和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呢?

文中写荷香的句子也很巧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里用了一种特殊的手法叫通感,就是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植到另一种感官上。荷香是嗅觉感受到的,而作者却把它比作听觉上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就让我们感受到荷香在微风中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的特点,特别形象。

还有描写花叶水波的句子:“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像闪电般” 这个比喻,写出了叶子和花颤动的速度之快,突出了那种动态的瞬间爆发力。“脉脉的流水” 用了拟人,“脉脉” 就像人含情脉脉的样子,让流水有了情感,温柔又含蓄。

学以致用——用文字“画”出心中的美。我们可以试着拿起笔,把眼中的美景变成笔下的文字了。大家看这幅“桃花园林图”,不妨用今天学到的叠词、比喻、拟人、通感来试试看。比如老师想到这样一段:这里宛如一处被施了魔法的仙境,桃花树像是大自然派来的粉色精灵,满树繁花是它们轻盈的裙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跳着柔美的舞蹈。那一朵朵桃花,粉粉嫩嫩,像极了婴儿脸颊上的红晕,娇嫩又可爱。溪流潺潺,似在哼唱着欢快的歌谣,一路蹦跳着向前。瀑布从高处落下,仿若一条洁白的绸带,在山石间缠绕、飘动。周围的花朵也不甘示弱,争奇斗艳,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它们簇拥在一起,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花之舞会,将这片天地装点得如诗如画。 大家也可以试着自己写一写,把今天学到的手法运用起来,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优美的文字。今天的微课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好好品读《荷塘月色》,感受更多文字之美。

为我推荐
咨询
预约
干货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