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和欠条的注意事项

借条和欠条,是“条据类”写作中最常见的两种文体。由于都与钱、物有关,所以,使用过程中不管双方情谊如何,都不能有丝毫的大意。在写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客体双方的地位不能模糊或倒置。
借条和欠条都牵扯到当事者双方,即“出借方”与“借到方”或“被欠方”与“欠人方”,这原本是再清楚不过的问题,却常常因为某一方的粗心大意甚至故设陷阱而留下无穷的隐患,例如幻灯片上的几个例子。为此,使用这两种应用文体,务必通过明确的文字,清晰地摆正双方的地位。对于这不起眼的小小文体,首先要在理念上引起高度的警觉和重视,到底是谁借谁的、谁欠谁的,必须表述得清晰明白,唯有如此,才能防止可能出现的纠纷。
二,借(欠)理由不能有丝毫含糊。所借物款或所欠钱物究竟作何用途,很容易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忽略。譬如,出于双方的友谊觉得没有必要等。而上述情况将来不出现问题则已,一旦产生了纠纷,就会因缺少借(欠)理由或者用途,而使问题变得复杂。
三,条据中的文字表述最怕歧义。 应用性文体怕“歧义”,这已为人们所熟知,而歧义大都体现在汉字的运用上。
请看案例。
从中不难看出:案例中的“於”字是“于”字的繁体字,既可做“给”解,又可做“到、自”解;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 这个案例中的“还”字显然是个多音字,
在该文体中容易产生两种读音,确实存有“{还:huan2}欠款”即已还欠款的意思,或“{还:hai2}欠款”即仍然欠款的意思;
这一则案例中,“交款”实为“买胶之款”,
二字虽然同音,文意却也是天壤之别。有鉴于此,在诸如借据、欠条这样的条据写作中,古字一定要慎用,避免同音字误用,多音字最好不用,形近字更{得:dei3}格外小心。
四,缺少印鉴容易留下后患。最后如果只有签字,而无印章或印鉴,在引发官司的时候,也就容易成为“悬案”,给鉴定和判案工作带来相当的难度。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切忌“义气”用事,要按经济规则来办事,最好的办法是留下印鉴,否则,任何好意或者疏忽,都可能导致条据的凭证作用不充足,落得个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结果不仅伤了和气,更影响了业务。
五,格式上的缺陷也不可小看。 由于条据的使用目前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和随意性,不规范的现象相当严重。而借条或欠条中的格式一旦存在漏洞,那么,麻烦就可能随时出现。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的案例还存在其他问题呢?
请看,
此处标题下方留有空白。
此处
缺省了标题。
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陷阱”。类似的不规范现象,只能导致无穷的后患。所以,对于跟经济沾边的这些“条据”,千万不要“以其文小而轻之”,注意使用过程中的各种细节,提前预防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于人于己都是件好事。